查看原文
其他

真正的聪明人,下的都是"笨功夫",深度好文

2017-06-08 帕沃消防资讯

 

01、克隆时间:把1份时间卖成N份

电视剧《西游记》里,孙悟空能从脑后勺拔3根救命毫毛,咬着牙,忍着疼,吹口仙气,喊一声“变”,一堆跟孙悟空很像的小猕猴就蹦出来。这也许是文学著作上最早能见到的“克隆技术”。在时间管理上,如果我们也能够把1份时间克隆出多份,不就是一种让时间变多的简单方式吗?

把1份时间克隆成多少份,你的单位时间价值就乘以多少倍。

互联网时代,时间克隆技术得以实现,这不是牛人的专利。因为利用互联网产品易于复制、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的特点,普通人也可以轻松实现。换个角度看,这是打造一个能够在不同时空复制、扩散的产品。比如,现在很火爆的“得到”专栏、喜马拉雅音频课程、各平台的微课分享,讲者只需以1份时间的投入发布内容,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订阅用户就会各自收到知识产品。如果讲者面对读者一对一授课,这些时间可以绕地球好几圈了。

有人说,录课这种事我办不到,我不会讲课。

那么,文字总可以吧?写文章正是一种把 1份时间变出多份的方法。著名的科普作家万维纲老师深谙此道,他在《万万没想到》这本书里面说到惊喜的发现:“我写这篇小文费时1小时......鉴于有将近400人通过谷歌阅读订阅了这个博客,只要你阅读此文的时间越过10秒,我敢说也赢了。”他将文章的创作时间,与别人阅读此文章的总时间进行比对,更明显地感觉到把一份写作的时间卖成N份的快感。

02、整合价值:把1个事情做出N个价值

在云南丽江的花马街上,几乎每家餐厅都在卖三文鱼。很多去丽江的游客会顺路光顾。这些餐厅的亮点是“一鱼多吃”:鱼皮拿去炸、鱼骨熬成汤、鱼肉制成三文鱼刺身——变出多个花样。

时间管理也是这样。想办法让1件事情的完成带动多份产出,在时间总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生命的质量依然变高了。

全职妈妈通常会问:“我们该如何获得经济独立?”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全职妈妈全情投入照顾孩子,“忙到差点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但还是希望能能任一己之力获得收入。它的潜台词是:“如何才能一边带娃一边赚钱?”

对于这些妈妈来讲,既然带娃是一项必做且占用很多时间的事情,那么在这事上叠加经济价值,不就解决问题了吗?比如,在带娃的同时顺便研究,怎样用手机给宝宝拍出好看的照片,怎样坚持做宝宝爱吃的辅食,怎样给孩子绘声绘色地阅读绘本,怎样用正面管教的工具培养孩子等等,然后以有偿课程的形式把你专长的内容,传授给更多需要的家长们。

有的职场新人在面对公司布置的任务,眉头紧锁:“给这么点钱,想让我干这么多活没价值的活,呸!”另一方面,又苦恼无法腾出时间报班学习新能力。殊不知,眼下棘手的任务还能锻炼自身能力,而不仅仅是在完成老板任务。 这样,一个任务拥有了“为老板打工”和“为自己打工”的双重价值,干起活来心情愉悦、海阔天空。

一件事的价值好比一首曲子,仅有主旋律太无聊,多重奏才不会单调。

据我观察,很多“大神”都擅长在任何事情的结果上,不拘泥于单一维度,而是往多个价值扩展。这也是特别提倡做事之前先想个“WHY”的原因。如果能对一个即将着手的任务,说出很多个“为什么要做”,你已经赋予这个事情多重价值,等于赚了很多时间。


03、重视本质:追溯源头和基石

许多年前,请了个师傅教竹笛,大概前前后后好长时间都在学习长音、颤音、花舌等等,枯燥得不能再枯燥。

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不直接一上来就教学员直接吹曲子,哪怕是《红楼梦》那种难度不高的通俗型乐曲也行。

后来总算知道,这是一种以慢为快的过程。在办事情或学习新事物时,如果能抓到源头和基石,先搞懂、弄明白,打通阻塞,到后面提速,必将大大节约未来的时间。老师教的那些基本功,相当于盖房子之前的地基,地基不稳,将来房子可能会倒。学好这些内容以后,未来要接触到的曲子不过是组合、变形而已,很快就上手。

短时间内看不到任何显著的效果,走到某个阶段,基础扎实了,前面学的“ 一” 可以当“十 ” 来用,进步是神速了。这像复利的曲线,前面一段是平缓的,到后面嗖的一下冲上天去。

不抓住底层套路,只会让你干到累死。

源头和基石是更为重要、更为基础的部分,什么内容属于这一类呢?

在做事上,是达成任务的通用技能、一件任务的核心部分这些。达成任务的通用技能,是办事倚赖的基础,比如项目管理、目标管理、行动管理等等。任务的核心部分,是这个任务“最难啃的那块骨头”,比如写文章当中的构思。

在认知上,是“元规律”、思考的模式这些。“元规律”是支配日常各领域规律的规律,比如“二八原则”、“复利”等。“思考的模式”是在思考上可以运用的通用经典套路,比如“黄金思维圈”。

在学习上,是“元知识”、某个具体的概念这些。“元知识”是关于知识的知识,比如要掌握学习方法,“脑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算是元知识。某个具体的概念是行动的清晰指南,弄清楚了再出发才不会抓瞎。比如“刻意练习”这个词,能清楚地说明它的意思就容易做出效果。

04、一呼百应:运用“一呼百应”的效力

前不久,一位大咖发布课程,短时间内网友们奔走相告,在朋友圈里刷屏,创造了今年第一个现象级产品。那个时刻,这位大咖不需要自身费多大的劲,就能让许多人愿意花自己的时间、金钱帮他推广。这相当于用别人的资源帮自己赚时间,威力无穷大。

这种“一呼百应”是影响力所带来的。创造影响力,是相当高级的时间管理方式。

在某些单位里,领导岗位不仅工作压力大,家庭难以兼顾,在薪酬上也不见得和普通员工有很大差距,但不少人还是愿意去争取这个位置。除了追求价值感之外,另一个原因正是影响力。当领导有隐性资源,可以花费下属资源办事、比如下属的时间、特长、人脉,一下子生命扩展了许多可能。

你会说,不可能全部普通人都去当领导呀,创造影响力对于我来说没有用。等等,影响力不一定要用在职场,也可以用在家庭当中。比如在育儿方面,如果你对孩子有影响力,孩子在懵懵懂懂时愿意配合家长执行好习惯,做父母的你必定在未来少费神,当然省下了属于个人的时间做你热爱的事。

怎么获得一呼百应的效果?《影响力》这本书提供了6个武器:互惠、喜爱、承诺一致、社会认同、权威、稀缺,可以任意选取搭配使用。


05、适当授权: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农历新年前,家家户户要打扫卫生、清洁内外,像抽油烟机、窗户朝外的玻璃这些难搞的部分,有时候自己磨磨蹭蹭弄了半天,只有腰酸背痛腿抽筋的份。如果家政人员上门,出动专业的工具三下两下,比你大汗挥洒2个小时擦的还要整洁焕新、锃光瓦亮。而你放在这上面花掉的2个小时,或许能让你读到一本改变人生的书籍,你觉得哪一种更划算?

有的商业人士每天像陀螺一样转,但你仍然能够从他的个人公众号里,看到完美的文章、有趣的互动、漂亮的排版。你不难推理出,他一定有什么时间管理的窍门。是的,文章可以是原创,但排版不一定非要自己动手呀!——他们是很懂得授权的人。

生活和工作,不是样样都得你亲自上阵,放手是一种新的开始。

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能够链接到资源的效率是以前的几百倍,轻轻松松找到某个领域的专职人士(比如家政、跑腿、打车软件等等),这样不就帮你省出时间吗? 把挤出的时间投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收获的价值就闪闪发光了。

有些任务看似不能外包,实际上还是有办法的。因为一个任务肯定能切分出核心部分和一些非核心的机械式操作部分。核心的部分非你不可,那你选择自己完成,余下的非核心部分,大可以交给信得过的人,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06、付费学习:付费学习少走弯路

现在,参加一次经典的大型培训动辄两三天几千块,可能会用掉一个职场新人个把月工资,想想也觉得伤不起。但,如果有的优质课程是你迫切需要,学完之后能节约几年时间,这样的几千块你觉得划算吗?这就是所谓的“花钱买时间”——时间不可再生,钱还可以。

刚结婚那阵子,荣升为家里的“财政部长”,开始焦虑而费心地研究投资这件事,甚至从0开始学习财务报表。到头来终究发现,对于年轻人来讲,最好的投资是先投自己——付费学习知识。

比任何理财产品更值得投资的,是年轻的你。

如果你不是专职的投资人士,投资自己的回报率,绝对比成天对着K线来得强。因为学到手的技能不可逆,但投资赚到的钱可能贬值,若所谓的投资是在投机而已,分分钟让你一无所有,连同之前投入的时间化为泡影。

付费学习,学习者因为交付学费而高度重视,授课的老师普遍较为上心,传递的知识较为完整系统。遇到困难时,往往授课老师轻轻点拨,你便恍然大悟,于是,更少的时间投入,你同样能收获丰硕的果实。当然,不是说免费的资源就全部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筛选和整理系统的知识需要耗费很多时间。

如果培训的费用实在付不起,怎么办?还是有办法的!有的培训常常是一本书或者是几本书萃取生成的实践课程。在国内,一本非虚构类纸质书少则二三十块钱,多则五六十块钱。这么一点点付出,能够收获作者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研究成果,真是捡便宜!如果看电子书,就更省了。

在互联网时代,还有其它形式的付费学习,比如各类知识付费平台的崛起。你很容易在上面找到需要请教的专业人士,在他们的指引之下,少走弯路,避免掉坑,这不就是花钱买时间了吗?

07、盯紧目标:往长远的目标砸时间

小时候刚学骑自行车那会儿,总喜欢低头瞄瞄脚下踩得怎么样,大人说:“这样哪里能学会呀?眼睛要朝前看,看远点,才能把握平衡!”

时间管理也是这样,如果你总是盯着近处,就会像救火员那样,哪里有需要立刻到哪里去。工作和生活的急事就像葫芦被按下水又浮起,总有按不完的葫芦。除了对应变要求很敏捷的行业之外,这些“葫芦”往往是我们没有预先做出规划而导致的。

比如,没有预先推测某个时间段,你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没有揣测某个点上可能会有风险,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预案,等等。直到时间一逼近,自是乱了阵脚。

能看多远的格局,就能够下多大的一盘棋。

如果每隔一段时间,能够对未来可能需要关注的事情设定目标,做好计划,提前布局,在未来到来之时,一切平稳有序、不焦虑不着急。把今天的时间分配给那些可以为明天创造更多时间的事情上,这是所谓的“活在未来”。

更无与伦比的一招是,看的格局越过了个人生命的长度,站在人类群体的时间维度去审视,比如,开创一个对社会有极高价值的新事业,著就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佳作。这时间管理就厉害了,让自己获取的时间超越个体的局限,在历史长河中千古流传。

08、打造管道:打造你的管道系统

如今在城市里想用水,只需水龙头一拧。要知道,中国的自来水事业诞生于清朝末期1908年。此前没有自来水系统时,喝水到井边或者是走很远的路才能够打到水,每人每次一般只能提两桶。一旦某天身体不舒服,你没办法外出打水了,那时候,要喝水拼的是体力活,喝多喝少看效率。

而现在,即使某天身体不适无法外出,依然不影响你用上水——靠的是自来水管道,喝多喝少看系统。只拼效率,你的用水量肯定比不过拼系统的多。

时间管理也是如此,在做事之上和别人拼效率,仅仅是权宜之计,毕竟一天只有24小时,怎么整都不划算。就算有BOSS买你的时间,一天也只有24小时能卖,对,就这么丁点时间。

更高级的手法是,在做事之上讲求打造一个系统,哪怕暂时看起来跑得慢。等到慢慢壮大起来,能够源源不断地运转,才是真正发挥威力的时候。牛人都会这么干,把事情漂亮地、悄悄地办完,系统显现,大家才惊呼:“哦!竟然是这样!”

拼体力的,永远干不过拼系统的。

系统一旦运转起来,能够脱离你依然能存在。即使你不在现场,依然有收入自动落于口袋,不会影响到生活质量。你的时间全部听你使唤,用来喝喝茶、晒晒太阳,做热爱的事情,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这不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时间管理吗?

许多人常说,时间本身并不能管理。然而,你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的转变,通过对某些理念的践行,让未来的时间获得更大的自由。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这个“一万小时定律”,一直广为流行,甚至被大众奉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万小时只有在“刻意练习”的前提下,才能通往卓越之路。

-1-

我身边有一朋友,特热衷研究成功学。

我经常打趣他:“你看了那么多成功案例,有何经验之谈?”他非常笃定地说:“你看看任何一个领域的顶级人物,都在那一行做了很久很久,才能厚积薄发。”他认为,所谓天才,没有什么秘诀,就是靠时间积累。

每次见面,他都拿一堆案例来教育我:“你看现在搞自媒体写作的大V,咪蒙在南方系做了12年编辑,六神在国社做了9年记者……什么才能带给你成长?时间啊!”他说的这些道理,让我一点都无力反驳。

我们接受的传统教育,也一直在强调时间和积累的重要性。

卖油翁为什么能从钱孔里倒油?无他,但手熟尔。愚公为什么坚信能移走大山?因为死而后已,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不过生活常识还是告诉我,天才的诞生,绝不仅仅是时间可以解释的。

我们每天都在走路,也没有成为T台模特啊!我们每天都在说话,也没有练出一副好口才啊!我们很多人工作一辈子,也没有成为行业专家啊!

人是时间的函数,但时间只是天才的自变量之一。并不是时间的简单堆砌与叠加,就可以通往卓越之路。对于天才而言,时间是必要条件,而绝非充分条件。

-2-

王羲之是东晋大书法家,儿子王献之问他:“我的字再写上三五年,也足够好了吧?”王羲之指着院里大水缸说:“等你把十八缸水练完,写字才有点骨架子。”王献之倔劲儿上来了,一写就是五年。王羲之看到他写的“大”字,嫌上紧下松,于是加了一点,变成“太”字,然后走了。王献之拿去给母亲看,母亲叹口气说:“我儿写字两千日,只有一点像羲之。”

我们很多人,也和王献之初学书法时一样。

我认识一位业余钢琴爱好者,10岁开始上钢琴课,可十年过去了,还在以同样的方式弹奏同样的曲子,虽积累了一万个小时,也还是十年前样子。

同样的道理,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老师,如果不善学习,也不会比年轻时长进多少。

心理学家艾利克森解释这一现象时认为:

有一种错误思想——如果你足够长时间地做某件事情,一定会更擅长。

事实上,如果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去做某件事情,不但不会进步,还会缓慢地下滑。

-3-

咪蒙写过一篇《做你喜欢的工作,还是世俗意义上的好工作?》,当时流行学经济,可咪蒙填的志愿全是中文系。因为热爱,咪蒙5个月写了20多万字稿子。如今,她成了“宇宙第一网红”。

很多网友问她,如何才能赚更多的钱?她给出的答案是:不要去考虑哪个专业就业率更高,也不用考虑哪个行业前景好,更不用考虑哪个岗位赚钱多。你只需要考虑一件事,你喜欢做什么?

六神磊磊接受采访时,也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他认为,他做自媒体,几乎具备了一切不可能成功的因素。公众号名字太长,聊金庸很“不时兴”,受众又很有限,等等。然而,幽默的文风、犀利的吐槽、深刻的见解,让他迅速爆红。

荣格说,做什么事能让时间过得飞快并让你快乐,这个答案就是你在尘世的追求。

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区域之间封闭、割据的界限已经被打破。大家看到的,都是每个垂直细分领域最优秀、最杰出的那群人。一个平庸的金融白领,跟一个专业的理发师相比,断然不会更好。

在自己擅长的方面用力,一万个小时的效用会愈加放大,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事半功倍”。

如何从平凡通往卓越之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努力把事情做到极致,成功就会水到渠成。扬长避短,而非扬长补短,才是更聪明的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4-

股神巴菲特的私人飞行员弗林特,向他请教职业生涯的成功之道。巴菲特让弗林特写下人生的25个目标,然后再让他圈出最重要的5个。巴菲特问:“现在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弗林特说:“知道了,我先努力实现这5个目标。剩下的20个,等有闲时再去做,再慢慢逐一完成。”

没想到巴菲特说:“你错了。那20个目标,不是你慢慢去完成的事,而是应该竭力避免的事。你应该像躲避瘟神一样躲避它们。”

躲避目标?这对很多人而言,还是第一次听说。事实上,巴菲特本人就是这样做的。除了关注商业活动外,他对其他一切——如艺术、科学、筑等,全都充耳不闻。他能成为史上最伟大的投资家,专注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要知道,一万个小时,平均花在5个目标上,每个目标只有两千小时积累,效果会大打折扣。

正如巴菲特自己所言:“真正成功的人几乎对所有的事情都是说不的。”

对于每个人来说,时间、精力、资源都是非常有限的。全面发展,等于全面平庸。

如何从平凡通往卓越之路?懂得取舍,学会专注。认准目标后,全身心投入。

-5-

1968年,美军在越南战场战斗力持续下滑:击落9架越南战机,自己却损失了10架。美国海军开始意识到问题严重性,他们立即采取措施——建立王牌训练计划。挑选优秀飞行员,担任教官,组成“红军”。将其他接受培训的学员编为“蓝军”,专业水平仅次于教官。一开始,“蓝军”几乎被秒杀。因为红军训练过学员,实战经验非常丰富。

战斗结束后,教官会毫不留情地拷问:“你犯了哪些错误?”“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第二天,蓝军带着教训,又投入战斗。时间一长,学员不等教官发问,自己便会反思:“这一场战斗为什么会输?”“为什么当时没有及时采取行动?”

经过两年训练,蓝军作战水平大幅提升。从1970年开始,美军飞行员胜率达到了让人不可思议的水平——每损失一架战机,可以击落12.5架越南战机。

如何从平凡通往卓越之路?不论你想做成什么事情,都必须要有来自他人或自身的反馈。要准确辨别自己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

依照focus(聚焦)、feedback(反馈)、fix(修正)的3F步骤,成长将更为迅速而有效。

-6-

2016年底,我从体制内辞职了。并不是觉得哪里不好,恰恰相反,这是一份大多数人看起来还不错的职业:工作稳定,待遇不差,养老有保障。

唯一的不好,就是太舒适了。

那时,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写材料。写材料一般遵循不成文的套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很多工作,都是周而复始地做。很多材料,都是周而复始地写。写这些材料,不需要花费太大的力气。比如写年终总结,改个年份就行。

可做这种舒适工作,有个致命问题——缺乏成长性。

工作五年,我发现自己除了会写些八股文外,专业知识都忘干净了。

我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并非工作时间越长,技能就会越进步越专业。一旦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即使再多干数年,也不会有明显进步。原因在于,在舒适区待得太久了。

艾利克森认为:一个人遇到的挑战越大,大脑的变化就越大,学习也越高效。但是过分逼迫自己,可能导致倦怠。

因此,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不太远的挑战,能使大脑的改变最为迅速。

如何从平凡通往卓越之路?勇敢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迎接和挑战未知的事物。抓住处于舒适区之外,却离得并不太远的“甜蜜点”,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将产生质变的飞跃。

-7-

我曾经有个领导,工作作风极其严谨。

他教导我们,做事要有这样的态度:把每件事当成第一件事来做,当成最后一件事来做,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

听起来,非常有道理。

那个时候,我还是一名热血公务员。领导的话,当然要不折不扣去执行。于是,我开始专注于“细节”——文稿里有一个标点符号不对?不行,太不专业了,重来。第二段标题忘了加粗?不行,太不美观了,重来。我把大量精力,放在这些细枝末节上,结果发现,自己的格局越来越小了。

除了在细节上吹毛求疵,我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长进。当然,我并不是反对认真做事的态度。只是想说明,以有限的精力,力求所有事情精益求精,最后的结果就是——身体被掏空。

就像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人生80%的成就,往往由20%的关键时刻决定的。

高考,决定了我们读什么样的大学。就业,决定了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结婚,决定了我们跟什么样的人相处一辈子。

而生活中的大部分时候,今天吃土豆还是番茄,明天穿裙子还是大衣,往往跟人生的进阶没有半毛钱关系。

如何从平凡通往卓越之路?知道自己的需要,并致力于将自己的精力、财力、时间等资源,集中于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上。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才是做人的格局。

-8-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一项实验。对小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他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交给老师,并叮嘱他们保密,以免影响实验正确性。

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较大进步。而事实上,名单上的学生并没有经过测试,而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罗森塔尔说的,不过是一个“权威性谎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因为人们的行为发生,通常会朝着与期望趋于一致的方向变化。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们总是不希望,让欣赏自己的人失望。相反,如果一件事让人感到沮丧,就会弱化动力。“你那么胖,怎么可能练出马甲线?”“我胖,管你屁事,吃你家五花肉了?”

技能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循环: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地磨炼技能。反之亦然。

如何从平凡通往卓越之路?创建良好的心理表征,通过他人或自己,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形成技能与心理表征的良性循环。

-9-

我有一朋友,白手起家,打拼七年,现在的积蓄,够在北京买几套房子了。

我发现,他几乎满足通往卓越的所有条件。

第一,他很早就确立了自己的兴趣,并且死磕到底。他读初中时看了港剧《大时代》,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地选了金融业。虽然月薪才2400元,但他从不计较。他认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本身就是工作给予的最大回报。

第二,他的勤奋刻苦超乎寻常。他基本每天工作到晚上11点以后,连接待外地同学见面,都是在办公室。有一次跟我聊得很晚,本以为要休息了,没想到凌晨两点时,他又发了一个链接给我。

第三,他的专注程度令人发指。他几乎从不做跟工作无关的事情。不看花边新闻,不买豪车好表,没有特殊嗜好,生活简单。他所有精力,都放在对投资规律的研究上。

第四,他非常善于自我反馈和修正。2008年大熊市,他和很多人一样,被腰斩三次。但其他人骂娘时,他却在反思。2015年,他精准预测到牛市的结束,成功逃顶。

第五,他敢于走出舒适区,不断尝试新的挑战。当管理千万级资产时,他把目标定在亿元级别。当量化分析取得成果时,他又开始琢磨新的投研体系。

第六,他从不在细枝末节上浪费精力。我每次见他时,他都是同样的标配:一件衬衣,一条牛仔裤,一双运动鞋,一个双肩包。这几年,他管理的资产翻了两千倍,但生活依然简单。

第七,心理表征越来越良好,技能越来越娴熟。正因为他的专业素养,获得了广泛赞誉,他从一个人的事业,变成了一群人的事业。

心理表征和技能,螺旋式交替上升,朝着更专业的方向进化。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天才是怎样炼成的”。

如何从平凡通往卓越之路?总结来说就是:我们要在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保持专注,持续发力,不断挑战,不断修正,形成正向的反馈机制,并久久为功。

进化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坚苦卓绝的刻意练习。

我们与天才之间,差的不仅仅是一万个小时。

歌词里总唱“我拿青春赌明天”,想想还挺对。

此时的你不防想想:

1、我的理想是什么?

我想很大一部分同学不知道吧,很盲目。

2、我下一个目标在哪里?

当你把第一个想通的时候,这个就是你眼前摆着的问题,是你拟定计划的开始。

3、我有能力做什么?

这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但也是一个次要的问题,因为能力是培养的,当你的理想和目标都明确是,只要你坚持不懈的向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走去,能力自然就要得到提高!但现在你一定要认请自己的能力,我们,可能,无法,改变什么。但,我们,能做到,让更多的人,看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